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制造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南京扬子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专利正文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包括井体和安装于井体上的至少一进水管和排水管,井体为圆筒状;进水管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井体上且与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进水管的排水口伸入至井体中;排水管设置在在井体上且与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排水管的出水口伸入井体中;进水管的排水口低于排水管的出水口;井体的内径尺寸为200‑150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供的水封井结构,水封井的井体为圆筒状,在契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相对于传统的方形井口的井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井体的井口为圆形,相同的尺寸规格下,所需的占地面积更小,减小了安装水封井所需的占地面积。 水封井是安全液封的一种,在工业公司的各生产车间、装置、建构筑物、罐组、管沟及电缆沟等排水管道出口处、工业生产装置内炉、塔泵、热交换设备等区的围堰排水管道出口及排水管道的支管与干管连接处均需设置水封井。传统的水封井平面尺寸为2m×1m,水封井中间设置隔板制造出水封,在一些工业厂区的改造项目中经常会遇到这一种情况,地下原有的条件很复杂,地下原有管线和基础已经占据了施工位置,方形水封井占地面积大,在现场施工条件受原先的管线布置限制较多。 本技术的目的是使水封高度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合理优化水封井的外型形状和尺寸,进而达到减少水封井的占地面积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包括井体和安装于所述井体上的至少一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井体为圆筒状;所述进水管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伸入至所述井体中;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井体中;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低于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井体的内径尺寸为200-1500mm。所述进水管设有多个,绕所述井体间隔布置。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与所述井体底部的距离比所述进水管的内径尺寸至少多300mm。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至少为250mm。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在与所述井体连接处分别设有防水套。所述进水管的轴线与所述排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成锐角。所述井体的井口配置有可打开的盖板,所述盖板的背向所述井口的一侧提供有把手,以便打开所述盖板。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为直筒状管。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水封井结构,水封井的井体为圆筒状,在契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相对于传统的方形井口的井体,本技术所提供的井体的井口为圆形,相同的尺寸规格下,所需的占地面积更小,减小了安装水封井所需的占地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水封井结构的横截面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水封井结构的沿A-A剖开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水封井结构;11.井体;12进水管;121.排水口;13.排水管;131.出水口;14.盖板;141.把手;D1.排水管内径;D2.进水管内径;D3.井体内径;H.壁厚;S1.排水口到井体底部的距离;S2.排水口与出水口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1,包括井体11和安装于井体11上的进水管12和排水管1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展示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水封井结构的横截面剖视图,井体11布置于地面之下且井口高出于地表,井体11为圆筒状,井体11的井口形状呈圆形。如图2所示,井体11的内径尺寸D3为200mm至1500mm。在本实施例中,井体11的内径尺寸D3为10000mm。井体11的壁厚H为井体11的内径D3的四分之一。在本实施例中,井体11的壁厚H为250mm,为钢筋混凝土井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水管12和排水管13分别设置在井体11上,且与井体11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从污水处理设备或其他废液处理设备所排放的废液经进水管12进入水封井内,从排水管13流出水封井。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2设有多个,绕井体11间隔布置,以便一个井体11可对接多个污水处理设备或其他废液处理设备。如图1所示,进水管12设置有两根,相邻两进水管12之间间隔90°布置。本实施例仅为解释说明,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进水管12的布置,还可以绕井体11采取其他间隔的布置,并非一定要按照图1所示的布置方式,即两相邻进水管12间的夹角可以是90°或其他度数。参阅图2,进水管12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井体11上且与井体1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伸入至所述井体中。排水管13垂直于井体11的外壁,设置在在井体11上且与井体1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排水管13的出水口131伸入井体11中。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2的排水口13与井体11底部的距离S1比进水管12的内径尺寸D2至少多300mm。进水管12的轴线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成锐角。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低于排水管13的出水口131,且进水管12与排水管13的夹角成锐角。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与排水管13的出水口131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S2至少为250mm。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2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井体11并与井体11内部连通,所排放的污水或废液将通过进水管12流动进入井体11内部,所排放的污水或废液在井体11内的液面高度超过进水管12(即液面完全淹没进水管12,使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完全位于液面下)的排水口121时,由于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低于排水管13的出水口131,且两者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S2至少为250mm,井体11内部的气体被液面隔离没办法进入进水管12内以形成水封。在本实施例中,没有采用隔板制造水封的做法,而是调整进水管12进入井体11的角度以及调整进水管12的排水口121与排水管13的出水口131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S2以起到水封作用。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进水管12和排水管13均为直筒状管。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2和出水管13在与井体11连接处分别设有防水套(图中未示出),以防止因进水管12或出水管13老化或意外损坏而漏水。如图2所示,井体11的井口配置有可打开的盖板14,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4为一钢制板,盖板14背向井口11的一侧提供有把手141,以便于打开盖板14。本技术中提供的水封井结构,水封井1的井体11设置为圆筒状,在契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相对于传统的方形井口的井体11,本技术所提供的井体11的井口为圆形,在相同的尺寸规格下,即传统井体的方形或矩形的井口宽度等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水封井的井口宽度时,本技术所需的占地面积更小,减小了安装水封井所需的占地面积以尽可能避免对原有的管路做改造。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技术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 1.一种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包括井体和安装于所述井体上的至少一进水管和排水管,其特征是:/n所述井体为圆筒状;/n所述进水管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伸入至所述井体中;/n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井体中;/n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低于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n所述井体的内径尺寸为200-1500mm。/n 1.一种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包括井体和安装于所述井体上的至少一进水管和排水管,其特征是: 所述进水管从上至下倾斜设置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伸入至所述井体中; 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井体上且与所述井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井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设有多个,绕所述井体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室外排水的水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排水口与所述井体底部的距离比所述进水管的内径尺寸至少多300mm。